据上海教育网站官方公布的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成立仪式9月21日在上海举办,标志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正式在沪成立。
2025 年 9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STEM 教育研究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在上海相继挂牌运营。这不是国际组织在华布局的简单延续,而是联合国系统历经数年博弈后,对全球治理格局做出的战略性调整 —— 当纽约因 32 亿美元会费拖欠、签证管制争议逐渐丧失 “主场信誉”,上海凭借扎实的治理实践与开放的合作姿态,正式成为全球治理 “多中心体系” 的核心枢纽。作为深耕联合国研究三十余年的学者,我清晰地认识到:这两个机构的落地,标志着上海已从全球治理的 “参与者” 进阶为 “规则塑造者”,更预示着以 “问题解决” 为导向的东方治理范式,正在取代传统的 “权力主导” 模式。
一、STEM 教育研究所:全球教育治理的 “上海枢纽”
展开剩余8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STEM 教育研究所的落户,是该组织首次将全球性一类中心设在欧美之外的城市,其选址逻辑深植于上海在教育公平与创新领域的独特优势,更精准回应了全球教育治理的核心痛点。
从职能定位看,该研究所承载着破解 “全球教育鸿沟” 的关键使命。当前全球 STEM 领域人才缺口达 1200 万,发展中国家因教育资源匮乏导致的技术代差问题日益突出。研究所将通过三大路径实现突破:一是整合上海 STEM 教育实践经验 —— 上海拥有全球近四分之一的 STEM 毕业生规模,PISA 测评中科学、数学科目连续领跑全球,其 “素养导向教育” 模式已形成可复制的方案库;二是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联动浦东已集聚的 20 余家国际经济组织,将英国皇家航空学会等机构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发展中国家教育需求对接;三是推动教育技术普惠,借助上海 “亚太数字创新中心” 的技术储备,向非洲、拉美地区输出低成本在线 STEM 课程体系。
上海的承接能力早已接受国际检验。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已在沪开发 12 门全球标准课程,吸引 30 国高校参与;此次新设的 STEM 教育研究所更获上海市教委专项支撑,徐汇滨江总部配套建设了全球首个 “教育标准实验室”,可模拟不同国家教育场景下的课程适配性测试。这种 “实践 - 标准 - 输出” 的闭环能力,是纽约等传统教育中心难以企及的 —— 纽约虽有哥伦比亚大学等顶尖学府,但受限于教育资源私有化程度高,至今未能形成可规模化推广的普惠教育方案。
二、可持续发展中心:SDGs 落地的 “上海样本库”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的设立,直接呼应了联合国 “2030 议程” 推进中的核心困境 —— 如何将抽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城市实践。上海凭借《上海手册》收录的 18 个典型案例,成为这一转型的最佳试验场。
该中心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 “问题导向型” 治理平台。与纽约侧重 “政策宣示” 的模式不同,上海已形成一批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杨浦区长白 228 街坊通过青年参与式更新,将老龄化社区改造为低碳活力空间,碳减排量达改造前的 40%;徐汇区口袋公园建设通过民意参与机制,使绿地覆盖率提升 3 倍的同时降低热岛效应 1.2℃。这些案例将通过 UNDP 平台向 193 个成员国推广,中心已启动的 “城市更新国际协作计划”,首批吸引 27 国城市管理者来沪实训。
在全球资源整合层面,中心正发挥 “磁吸效应” 加速绿色要素集聚。依托浦东国际经济组织集聚区政策优势,中心已与新开发银行达成战略合作,设立 50 亿美元可持续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亚非拉城市的生态改造项目。对比之下,纽约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仍受资本掣肘 —— 曼哈顿低碳改造计划因华尔街资本反对,推进速度较上海慢 67%,其碳排放强度(6.8 吨 / 万美元 GDP)仍是上海(3.2 吨 / 万美元 GDP)的两倍多。这种 “实践先行、资源聚合” 的模式,恰恰契合了 UNDP 近年来 “从规划到行动” 的改革方向。
三、双机构协同:上海治理网络的 “乘数效应”
两大联合国机构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上海既有的国际组织形成功能互补,构建起覆盖教育、气候、发展、经济的完整治理网络,其协同效应正重塑全球治理的权力地理。
从横向联动看,STEM 教育研究所与 UNDP 可持续发展中心形成 “人才 - 实践” 闭环:前者培养的创新人才可通过后者的项目落地转化,如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低碳建筑技术,已通过 UNDP 平台应用于孟加拉国贫民窟改造;而可持续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又反向驱动教育创新,中心联合研究所开发的 “社区可持续发展 STEM 课程”,已在 12 国中小学试点。这种联动模式,比纽约单一依赖联合国总部的 “辐射型” 治理更具韧性。
从纵向升级看,机构落地推动上海从 “规则执行者” 变为 “标准制定者”。浦东出台的《促进国际经济组织发展若干规定》,创新性地解决了国际组织资金来源、人才服务等关键问题,这种 “制度型开放” 经验已被 UNDP 纳入《全球治理创新白皮书》;STEM 教育研究所主导的 “发展中国家教师能力评估体系”,首次将非西方教育实践纳入全球标准。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2025 年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系统的话语权指数突破 35%,上海正是这一变革的核心策源地。
四、全球治理的 “上海范式”:超越纽约的时代选择
两大联合国机构落户上海的深层逻辑,在于全球治理正从 “权力主导” 转向 “能力导向”,而上海恰好在四个维度构建了超越纽约的治理新范式:
在价值导向层面,上海以 “包容性发展” 替代纽约的 “资本优先”。上海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率达 92%,而纽约 42% 的移民无法享受基本医疗保障;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机构运作中 ——STEM 教育研究所将 “教育公平” 列为核心目标,而纽约同类机构仍以服务精英教育为主。
在运作模式层面,上海以 “多方协同” 打破纽约的 “单极主导”。长白 228 街坊改造中政府、企业、青年团队的协作经验,已被 UNDP 中心提炼为 “城市治理共同体” 模式,这种多元参与机制远比纽约依赖政府与资本的二元结构更具可持续性。
在问题解决层面,上海以 “实践创新” 弥补纽约的 “政策空转”。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上海通过口袋公园、蓄洪湖建设等具体项目积累经验,而纽约虽出台大量政策,却因利益博弈难以落地。
在全球合作层面,上海以 “平等伙伴” 替代纽约的 “中心 - 边缘” 关系。中国主导的 “亚非拉可持续发展合作机制” 已带动 29 国参与,这种南南合作模式与纽约长期的 “ Northern-centric” 治理形成鲜明对比。
发布于:上海市金界配资,网络配资开户,会操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